《绽放吧,雪莲花》出版
|
|||
商报讯(记者 沈未兰)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60年前的和平解放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轨迹,特别是成千上万藏族贫困农牧民子女破天荒被送往北京、上海、成都等内地大中城市接受教育,彻底改变了他们的一生,让他们成为建设西藏的生力军。今天,他们中的一部分已经永远离开了人世,有的已经年逾古稀,有的还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但是关于他们当年的求学经历记载不多,今天的人知之甚少。 西藏本土作家索穷自去年开始着手此项工作,征集并采访了数十位有如此经历的典型人物,以他们的求学经历、心得、口述回忆、日记、学习笔记、书信、照片等形式展现了这一特殊年代的特殊事件,最后用藏、汉、英三种文字集结成册,使这些珍贵的历史资料得到保存。 索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说:“很多老人我今天还看到了,也许明天就不在了。记录他们的人生财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相信他们的故事和经历对加强藏汉民族团结,启迪教育后人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索穷计划编著此书时,曾广泛向社会寻找人物线索。如今,一年多过去,他没有辜负大家的帮助,以一本《绽放吧,雪莲花》敬献给大家。该书由中国藏学出版社于今年5月1日出版,首印2000册,总计16万字,定价25元,预计下月会在拉萨上市。书中提到的藏族学生最早是1953年去内地的,最晚的是现在内地西藏班的初中学生,涉及人物横跨近60年,以细节挖掘和个体经验为主,宏观描摹为辅,对西藏和平解放以来的汉藏教育交流史,进行了准确的定格和记录。 献礼西藏和平解放60周年。 |
|
|||
|
|||
索穷,作家,本名索南次仁,生于西藏阿里,1978年考入西藏民族学院预科学习,毕业于西藏民族学院边境地区小学教师培训班,之后赴措勤县工作,历任教员、文书、宣传干事。1992年移居拉萨,从事西藏文化题材创作。其文学作品入选《西藏新小说》(西藏人民出版社)、《聆听西藏》(小说卷、云南人民出版社)、《玛尼石藏地文丛》(小说卷、四川文艺出版社)、《聆听西藏》(匈牙利文卷)等,纪实作品多篇入选新世纪出版社《生活在世界屋脊上》(英文版)。已出版专著《<格萨尔王传>及其说唱艺人》、《娘容辖私塾的创办人仁增·伦珠班觉》、《西藏记忆》、《拉萨老城区八廓游》等。1987年加入西藏作家协会。 ■记者 沈未兰
索穷自己也是西藏民族学院走出来的西藏农牧区少年之一,对母校怀有深厚的感情。 大约是2008年的夏天,索穷在他的舅舅,也是他的民院学长欧珠老人家里偶然看到他收藏了40多年的4本青少年时期的求学日记,感动于那个年代人的单纯和执着,他对欧珠老人的求学故事进行了深入采访并将日记一同被北京的一本英文杂志用整整12个页码登出,引起了强烈反响。 索穷说,他当时就了解到西藏还有很多人有跟欧珠老人一样的故事和经历,但很少有人关注他们的身世。他把采访、创作内地藏族学子的故事的事讲给中国藏学出版社的冯良副总编辑,得到冯良的大力支持。 令索穷感动的是,当他试图说服老人们接受采访时,无一例外地得到他们的积极响应。他们中不乏省部级高官,也有普通工人,有的一生得意,有的命运多舛。但对母校的感情是一样的。有一天深夜两点钟,他突然接到泽西阿姨的电话,他以为有什么重要的事情,而老人只是想说,她和老伴要去内地旅行,可能几个月都回不来,问索穷有什么问题随时可以提,他们一定配合,“感谢你写我们的故事”,“感谢你还记得我们这些老人”,索穷说,按道理,“应该是我感谢她才对呀。” 由于工作关系,索穷个人没有条件去北京、常州等地做深入的采访,很多文章是约稿得来的,这也是本书最出彩的一部分。他特别提到央珍、白玛梅朵,赞她们不愧是北大才女、藏家闺秀,观察敏锐,语言富有穿透力,“她们的文字不是温吞水、无盐茶,而是直抒胸臆、畅快淋漓,又似乎夹杂着一丝淡淡的哀愁和无法排遣的忧伤,只因为她们曾沐浴燕园的朝霞,呼吸未名湖畔的空气?”索穷想,这可能是良好的教育必然要达到的一种境界。 而为什么他坚持要用刚刚去世不久的孙格巴顿老人的《自传》片段,因为字里行间有一种挥之不去的酸涩和怅然,他的那种痛楚是现在的人体会不到的。索穷深有感悟地说:“读了孙格巴顿老人的文章,你才会知道什么叫幸福?才会知道什么是今天人们的幸福,什么是今天藏族青少年们的幸福。”对此,我想,这是一种混合了复杂感情的幸福,值得我们所有人仔细回味,仔细咀嚼。 一位采访对象曾对索穷说,大约十年前,他曾给某权威研究机构的一位负责人讲过,应该将藏族青少年求学内地的几十年的历史早点记录下来,保留一份珍贵的史料。他的提议没有下文。 “我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西藏本土作家、曾经在内地求学的藏族学生,今天,我斗胆尝试着打开这扇窗户,一窥内里的奥妙,不管做的好不好,我觉得,这是我对内地母校必须尽的一份义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