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6日下午,应西藏民族学院外语学院邀请,河北师范大学赵长江教授为外语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中国典籍英译史研究”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外语学院院长郝景春副教授主持,外语学院全体师生聆听了讲座。
讲座中,赵教授分析了中国典籍英译的四个阶段。他指出中国典籍英译的第一阶段(1691-1812)为转译期,也就是从拉丁文或法语译成英语,在此阶段中,从汉语直接译成英文的典籍非常少。第二阶段(1812-1897)为新教传教士翻译期,出现了很多有名的译家,如马礼逊、德庇时、理雅各等,也是中国典籍英译最为辉煌的时期。第三阶段(1897-1966)为绅士翻译期,主要代表人物有韦利、庞德等,这些译者的主要特点是不忧生计,做喜欢做的事,译出的作品雅俗共赏,拥有的读者比以前要多。第四阶段(1966年至今)为专业翻译期,从事翻译的译者主要是国外的汉学研究人员,翻译只是研究之外的副业。而与此并行的另一条线索是国内译者的不断增加,如以汪榕培、许渊冲为代表的国内译者等,在向国外介绍中国典籍作品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赵教授的讲座高屋建瓴,对中国典籍英译的历史如数家珍,此次讲座也极大地激发了外语学院师生对翻译学习和研究的热情。讲座结束后,很多学生自愿留下与赵教授就翻译的学习和翻译方向研究生考试的准备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和沟通。
赵长江教授为原河北师范大学翻译研究所所长,河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常务理事,现在南开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涉及翻译理论研究、典籍英译研究和《红楼梦》英译研究等。近五年来,他在《中国外语》、《河北学刊》、《新华文摘》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10余篇,专著1部,主持完成河北省社科项目2项。同时,赵教授也积极投入到翻译实践之中,而且成果颇丰,迄今为止他已经完成的英译汉约300万字,汉译英约40万字。(文、图:郭彧斌/编辑:拉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