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丹曲老师获批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这是国家对一名人民教师的充分肯定和赞许,是一份崇高的荣誉。带着对他的崇敬,我们走近丹曲老师,了解他的人生。我们如约在藏学研究所见面,他朴素的穿着和温和的态度让我们一见如故,慢慢攀谈起来。他是从牧区走出来的藏学专家,几十年如一日地潜身藏学研究;他是热爱学生,默默无闻、循循善诱的温和师长;他是孜孜不倦、刻 苦钻研的谦逊学者,始终保持学术研究的热忱,将研究和传播中国及西藏传统文化的责任扛在肩上。
勤学不倦:从牧区走出来的藏学专家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在甘肃肃南县草原的一片山坡上,有一个边吆喝着牛羊边看书的牧童,他时而沉醉在蓝天白云、牛羊环绕的美景里,时而被跌宕起伏的小说所吸引,这个牧童就是丹曲。出身于牧民家庭的丹曲,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和“学术”沾上边。他上小学时正值“文革”,从兰州大学和西北师范大学下放来的一批知识分子成了他最初的启蒙老师。这些老师不仅教他文化知识,还引导他阅读一些像中国古典书籍四大名著之类的文学作品。在课余时间读小说,成为同学们的一大乐趣。到小学毕业时,丹曲更是读完了像苏联作家高尔基的《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尼·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外国经典,也读完了像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三里湾》,曲波的《林海雪原》以及浩然的《金光大道》等小说。这些文学作品奠定了丹曲浓郁厚重的传统文化基础和坚毅的品格,也深深地吸引着他,影响了他的一生,他的文学启蒙就是从这时候悄悄地生长发芽的。
牧区缺少劳动力,丹曲虽有一个哥哥和四个姐姐,但随着姐姐们的出嫁,家中劳动力告急,父母不止一次地劝他放弃学业,回家放牧,减轻家庭负担。但年幼好学的丹曲告诉父母“我喜欢上学,我想试试,如果学习跟不上其他同学,我就放弃学业,回家放牧。”谁知道这一试就改变了他的命运。丹曲先是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坐落在民乐县新天韩营的民乐二中,后来又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七名的成绩考入了西北民族大学(原称作西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藏语言文学专业。
丹曲老师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不止一次地说到:“我喜欢蓝天白云,也喜欢到家乡放牧,我的理想是回到牧区去搞文学创作。”但现实和理想毕竟有距离,对于丹曲来说更有意义的事情在等待他,等待他带着对民族深沉的热爱和执着的探索精神去一步步地完成。
大学毕业以后,丹曲被分配到有“世界藏学府,中国拉卜楞”之称的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从事文物研究工作,作为他的第一个工作地,拉卜楞寺之于他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这里丰富的学者资源和藏文文献资源都为他之后系统地研究藏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丹曲回忆道:“在拉卜楞寺学习的数年,是我人生中很宝贵的经历,可以说,我现在在藏学研究上有所成就,跟拉卜楞寺那几年的系统学习有很大关系。”有了一定的藏学知识积淀以后,丹曲在1986年又进入新成立的甘肃藏学研究所(原名称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藏书研究所)从事藏学研究工作。
甘肃藏学研究所的建立也和拉卜楞寺息息相关。改革开放后,标志着科学春天的到来,1983年,北京大学校长季羡林老先生到甘肃考察,在省长的陪同下到了刚刚开放不久的拉卜楞寺参观,参观过程中惊奇的发现寺内还有数十万的藏书,于是他建议:一定要尽快开发拉卜楞寺的藏书,为藏学研究做贡献。拉卜楞寺这么多的藏文藏书,堪称“第二敦煌”。就这样,在季老的建议下,甘肃省委、省政府正式批准,于1984年成立了甘肃省藏学研究所,单位设立在拉卜楞寺内,最初召集了一批人才,丹曲成为其中的研究人员之一。
从拉卜楞寺到甘肃藏学研究所,丹曲的学术研究水平提升了一个高度。藏学研究所更多侧重于拉卜楞寺的藏文文献研究。随着研究难度和深度的推进,丹曲意识到只有先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才能更好地研究藏学,不仅要懂汉文和藏文,还要学习英文。他深知自己的英语水平有限,于是先去兰州大学外语系进修了两年外语,随后于1996年考取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从藏传佛教文化转向到藏族史诗《格萨尔》。2001年,他又考博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深入学习了3年的藏族文学。2014年7月毕业之后,他去了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学院研究院梵巴研究室博士后流动站,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做敦煌学研究。他研究的课题是《藏文文献中的李域(li-yul)研究》,当时北大对博士后进站的要求是必须要跨学科。从文学跨入史学,难度颇大,他猛补自己所欠缺的史学知识,着实下了一番苦功。一个民族会有自己的优秀传统和特殊的性格,一所大学也会形成自身的文化精神和教学传统。北京大学之所以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除了有强大的师资队伍外,就是馆藏了数以万计的珍贵图书资料和教学以及学术资源。丹曲在这些得天独厚的环境中如鱼得水,顺利完成了他的教学与科研任务,被作为高端人才引进到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从事了5年的史诗《格萨尔》研究工作。
从丹曲的求学经历来看,似乎他获得今天的学术成就是合情合理的,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放下稳定的工作再次走进课堂是需要很大的勇气和毅力的。多年工作所积累的实践经验和学术成果使他拥有了比常人更敏锐的学术洞察力,同样,更加系统、有针对性的学习增强了他的理论基础。丹曲老师说:“想要学习,任何时间都不晚,我40岁才上了博士。”正是因为他始终保持着求知欲,始终坚定地走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也正是因为他勤学不倦、苦学不止人生态度,才能凭借着自己的力量走出祁连山成为了一名优秀的藏学专家。
为人师表:默默无闻、循循善诱的温和师长
在学生眼中,丹曲既是良师,也是益友,“严谨笃学勤钻研,从容沉稳不浮躁”是学生们对丹曲老师的评价。
2015年7月,丹曲来到37266威尼斯官网,他笑称自己“也算是入学的新生”。多年来一直从事学术研究工作的他,发觉研究所和学校的评价体系完全不同,幸而民大有自身很好的学术传统、教学传统,才使自己得以迅速适应这种教学体制。在进行自身学术研究的同时,丹曲从来不忘鼓励和带动青年学者,他认为做项目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过程,可以让他的同行、研究生来共同参与这些课题。在他心目中,新一代青年学者的思路、视野更加广阔。只要能够坚持关注自己的学术点,持续研究下去一定会成才。
在对研究生的培养工作上,丹曲特别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他会在顺着学生自身优势和思路的基础上给予他们必要的引导。刚进校的研究生对于西藏、藏民族、藏族文化以及藏学方面几乎一无所知,他就耐心地给学生介绍关于藏民族的基本知识,使他们对藏民族有大概的了解和认识。为了让学生对藏族文化方面有一个比较清晰的思路,丹曲会让他们尝试着写一些相关方面的论文,反复修改,再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程度加以辅导,力求让学生三年当中在中文核心刊物发表几篇文章。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他规定学生每周向他做一次课业汇报。在谈到自己学生的时候,丹曲脸上浮现出满意的笑容,学生的勤奋努力,以及个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展现出的天赋都让他感到欣慰。
丹曲在从教过程中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老师而端起架子,反之,他认为在某些方面老师往往不及学生。他说:“在掌握宏观知识方面,老师或许比较扎实。但是从微观角度看,学生们做的要深入得多。”正是因为他和学生之间这种平等的关系,才使学生们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在各自感兴趣的领域做出一番成绩。
在学生们的心目中,丹曲是一位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做学术研究时,认真严谨,勤奋钻研;在生活中,又平易近人,热情好客。在与老师的日常交流中,同学们感受到丹曲老师像家人一样,会邀请他们去家中做客,准备香甜的奶茶,可口的饭菜,平常也会抽出来很多时间跟他们讲一些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的问题,在关心他们学业的同时,也时常叮嘱他们要注意身体,劳逸结合。
在丹曲看来,学生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担负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责任,作为老师,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去照顾和培养这些孩子。
学无止境:孜孜不倦、刻苦钻研的谦逊学者
由一个初出茅庐的年轻大学生,到一个学识渊博的藏学专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其中要经历几十年的苦学和钻研。在谈到自己学术之路的时候,丹曲老师说:“做研究是一件很累的事,跟读书不一样。读书是连续性的事情,但研究不是这样的,好多成果都是断断续续的经过很多个阶段的凝练最终成型的。”
在拉卜楞寺工作期间,出于想让更多人了解拉卜楞寺的初衷,丹曲产生了想写一部汉语的《拉卜楞寺历史》的想法。历史上的拉卜楞藏区,位于甘肃、青海以及四川三省交界,既是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结合部,也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的交汇之地,地理位置极为特殊,这里也是各民族的融合之地,各个民族、各种文化在这里聚集。与此同时,因为拉卜楞寺坐落在此,使该地区成为民族学家、文化人类学家关注的地域。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大家,如早期知名的藏学家李安宅和于试玉夫妇、黄明信、张其均、扎西泽仁等都关注和考察过拉卜楞,他们的研究成果成为今天人们研究藏学的奠基之作。拉卜楞寺具有悠久的历史,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08年),由于修习体制完善、学经制度严格、修习学科完备,产生了一大批高僧学者。丹曲利用工作之便,一面拜格西学者学习哲学、声明学、修辞学、医学等传统的学科,一面苦读藏文文献,了解和认知了拉卜楞寺的历史。此外,丹曲还注意到拉卜楞寺每年要召开不同的法会,周围地区人们都会来观看,极富民间色彩。春节时候,会有不同的节日。像初八的放生节、十三的晒佛节、十四的宗教法舞,到了正月十五,人们用五颜六色的酥油做成人像供人们参观。这些大规模的集会,都给丹曲提供了做调查的机会。后来这本名为《拉卜楞寺简史》的专著于1994年正式出版。正如西北民族大学教授、《格萨尔》藏学创始人、知名藏学家王沂暖先生在这本书的序言中谈到“系统地对于拉卜楞寺近三百年史,详细写成专书,此乃为第一次,是破天荒之创举,对于研究拉卜楞寺历史、总体概况,是一本值得参考之好书”,这不仅是对此书的高度评价,也是对丹曲教授研究成果的充分肯定。《论拉卜楞寺的创建及其六大学院的形成》也是他完成的,只因多种原因,迟迟未能出版,有望得到以后出版。
1986年丹曲从甘肃省夏河县拉卜楞寺文物管理委员会到甘肃藏学研究所工作,在一切步入正轨以后,他和同事们意识到,作为一个藏学研究单位,首先得有自己的研究阵地和对外宣传的窗口。于是,在紧锣密鼓的策划和筹备下,第一期《安多研究》于1993年正式创刊发行,主要刊载以安多藏区为主,辐射其他藏区研究范围的历史、宗教、民俗等内容的论文,兼收敦煌学、西夏学、藏学论、译文等,并收录对藏区现实问题的研究论文及调查报告。
在从事藏学研究的过程中,丹曲除了关注藏传佛教文化以外,还关注着民族史、地方史。他先后多次参加并组织科研人员抵达西藏、青海、四川、云南以及内蒙古等地区考察,发现了藏族历史文化除了内在的关联外,还有不同地域的独特性,也就是地域文化,人们只关注了西藏的历史,而不关注其他藏区的地域历史和文化,这显然就是一个很大的失误。钩沉甘肃藏族的历史势在必行,书写不同地域的民族志也是时代的需要。因此,他就萌生了写《甘肃藏族史》的念头。这本著作于2001年出版,它是一部系统、完整的甘肃藏族史,它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同时也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的出版也为其他学者撰写相关的课题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比如《甘肃藏族通史》就是在这本书的基础上完成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是目前学术研究的一种趋势。丹曲对此感叹地说:“学术就是采众长,而后完善自己。”
2015年,丹曲来到西藏民族大学成为了民族研究院的一名老师,2017年1月19日民大正式成立了藏学研究所并挂牌,作为第一任所长的他,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所里虽只有四名研究人员,但只要有藏学方面的研究课题,都会动员全校的师资力量,哪一位老师感兴趣,哪一位老师研究的课题与之相关联,研究所就把他们吸收进来,共同完成。在谈到研究所未来的发展方向时,丹曲老师说道:“对于民族大学来说,民族研究院就是学校的一个特点,我们藏学研究所也是学校的一个亮点,所以我们要好好的培育和打造。目前,除了加强基础研究以外,我们也要重点关照现实问题研究。”
当下,基础研究包括对古典、经典学术著作的翻译、出版,还有对重大学科的建设。例如藏族文学史、藏族医学史的编写。正如丹曲老师所说:“基础研究底子铺不好,现实问题更难做。”西藏自治区党委强调要处理好“十三对关系”,这是长期以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体现自治区党委对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智慧之光,蕴含着深刻的哲理。从逻辑起点、内涵本质和实践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出,坚持问题导向是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十三对关系”的关键。“十三对关系”直面并注重破解西藏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既求尽快见到实效,又着力打基础利长远,呈现出鲜明的问题导向。在威尼斯官网2011协同创新中心的统一部署下,藏学研究所承担了“西藏的生态文明保护和富民利民的关系”课题,另外还牵头做西藏自治区提出的“十大工程”之一的“建设美魅力西藏”等课题研究。“十大工程”是西藏自治区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它是西藏自治区实现未来五年发展总目标的重要举措。
丹曲在做好民族研究院教学和管理的同时,始终关注着藏学研究的动态。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他开始关注喜马拉雅文化圈,关注喜马拉雅文化和各个民族的交流交融,这与习近平总书记所提倡的“一带一路”倡议是相关联的。他想通过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这个文化连接点,把整个周边地区和西方一些发达国家都关联起来,最终目的是提升中华民族文化的影响力。丹曲老师说:“我们要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伟大号召。”
在我们看来,丹曲老师不仅是一位亲和、耐心的老师,更是一个在藏学方面有很高造诣的学者。几十年的学术之路是单调和漫长的,从个人兴趣升华到能为学校、为国家做贡献,这是一个学者能做到的最有意义的事。所有的努力都是有回报的,2018年丹曲被评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专家,但他觉得获得这样的荣誉不是归宿,而是新的开始,更是党和国家对这些普普通通的教师热爱祖国、扎根雪域,为西藏的教育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一种鼓励。
在荣誉面前,丹曲老师有感而发:“学校造就了我,也培养了我,这是我人生中最大的荣誉,也是一名普通教师教书育人所追求的最大梦想。获得这个荣誉对我来说是鼓励也是鞭策,现在进入领导岗位,更要好好为学校出谋献策。在藏学研究方面要更上一层楼,要向老一辈优秀教师学习,他们就是我的榜样。同时,要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治边稳藏的重要论述以及给37266威尼斯官网的贺信精神,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建校60周年为契机,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坚持立德树人,强化马克思主义‘五观’‘两论’教育,大力推进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全面融入西藏经济社会发展,提高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热爱祖国、扎根雪域,为西藏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稳定做出更大贡献。”
丹曲,男,甘肃肃南人,藏族,文学博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2004年9月进入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东方学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现为37266威尼斯官网藏学研究所所长,民族研究院副院长。长期关注地方民族史和藏族传统文化研究,同时也关注藏族文学的理论研究,先后在《中国藏学》《西藏研究》《中国民族学》《内蒙古大学学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西藏艺术研究》《甘肃社会科学》《青藏高原论坛》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80多篇,专著12部,主持和完成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统战部、国家民委以及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等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多项。
(文:陈思远、裴莹莹/编辑:付慧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