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30日上午,华东师范大学国际汉语文化学院马国彦副教授受邀为文学院研究生作题为《国际中文教育史研究中的若干语法问题》学术讲座。
马国彦从语法点“把”与“把字句”的变迁开始讲起,介绍了十余年五个版本华语教材中对该语法点的讲解与变化。他提到,个别语法点的建设和变迁,表征的是教学语法体系的发展和变迁。关于中外语法研究在教材中的互动,马国彦以赵元任等人为例,指出晚清时期传教士所编教材深刻影响了新中国成立之后的汉语语法研究和教学,而从20世纪30年代起,奥瑞德与马守真等学者对中国学者研究成果的重视,则是对外汉语教材“中国化”进程逐渐加深的显性表现。他还通过梳理1948年版本《华语讲话》词类标注符号的来源,简要勾勒出教材之间由术语继承衍生的谱系关系,他认为对这部教材的考察,实际是对特定时期中美之间语言文化交流状况的认识,而这一时期的汉语教育,作为世界外语教育、世界汉语教育的组成部分,深受世界语言教学发展的影响。
在交流环节,马国彦就教育史研究中的若干语法问题与研究生进行交流和讨论,解答了同学们对于相关知识的问题与疑惑。
(文:翟颖颖、贾艺嘉/审核:王军君/编辑:陈庆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