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民大风采

【校友故事】杨生寅:如果身体条件允许 我好想回西藏看看

来源:中国西藏网发布时间:2024-07-10本文已被浏览 5750 次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出生在河北的杨生寅,今年已94岁高龄。他大半生工作在祖国西南边陲西藏,亲历了西藏在党的领导下实现跨越式发展,见证了西藏翻天覆地的伟大变革。

日前,中国西藏网记者在陕西专访杨生寅。老人家精神矍铄,一头稀疏的白发梳理得整整齐齐,脸上也总是带着慈祥的笑容,闪烁着温和光芒的眼眸仿佛能穿透时光的迷雾。打开话匣的杨生寅,滔滔不绝地向我们讲述了在西藏的岁月。

以下为杨生寅老人自述:

图为杨生寅老人回忆在西藏的‍时光 摄影:贾华加

1956年4月,我接到组织调我到西藏工作的通知。

“祖国边疆、交通不便、高原缺氧……何年何月才能回家?……如何为年迈母亲尽孝?”诸多困难和疑问回荡在我的脑海。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初心和使命促使我接受了组织交给我的进藏任务。

临行前我再三叮嘱弟弟照顾好年迈的母亲,虽不知归期但还是安慰母亲在家等我回来。

一个月后,我便随河北队的全体干部踏上进藏征程。队伍到了西安后,西藏工委通知大家由于青藏高原气候寒冷、路途崎岖,得等到七月份才能陆续从青海进藏。

“一二三雪封山,四五六水泼头,七八九正好走,十冬腊学狗爬。”过去人们用谚语形象地描述了进藏时机。

七月,我们乘坐解放牌大卡车行进在刚刚通车不久的青藏公路上,一行二十多名进藏干部分乘两辆卡车,车上装载有路途宿营用的帐篷,做饭用的铁锅等用具和每个人的全部行李箱包等,每个人的行李包就是每个人的座位。

那时,进藏路上很少有饭店,饿了就吃一些随身带的干馍,渴了就喝点凉水。一路走地势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路越走越荒凉……下车每行走一步都感到吃力,所以大家尽量在车里一动不动,闭起眼似睡非睡,只有司机师傅在聚精会神地开车向前飞驰。

翻过昆仑山、越过唐古拉、走过羌塘草原……我们终于平安抵达目的地,大家都疲惫不堪。从西宁出发到八一建军节当天抵达拉萨,路途二十天,一行人或多或少都有高原反应,我的高原反应尤为严重,头痛恶心、浑身酸痛,躺了一个星期才慢慢有些好转。

到拉萨后,河北队的进藏干部陆续分配了工作,我先后在拉萨、堆龙德庆宗(县)工作,工作期间逐步对拉萨的方方面面有了一些了解。

1957年,为发展培养藏族干部,组织将我调回内地办西藏学校。在西藏仅仅一年时间就要回去,这是我原来根本没想到的事。

图为堆龙德庆宗(县)政府部分人员合影 前排左三为杨生寅 受访人供图

在不断探索中,西藏公学的校址选定在了陕西省咸阳市(原西北工业大学旧址),分散在各地的教职工陆续搬到咸阳。

学校从创建之日起,就继承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艰苦创业、勤俭办校。经过一段时间摸索,学校建起了25个小型工厂和农场、养猪场等。1958年8月至1959年6月,生产蔬菜19万斤、粮食13230斤、猪肉5849斤,烧砖9万斤。 

在艰苦创业过程中,学校各族师生“同吃、同住、同劳动”,开创了学校民族团结教育的优良传统。

为了让首批学员尽快掌握汉语,学校在文化教育运动中形成“教学形象化、辅导多样化、生活汉语化”的速成教学方法,为今后对少数民族学员开展汉语教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在对少数民族学员开展汉语教学的同时,学校组织汉族学员和干部开展藏语文学习运动,在各民族师生互帮互学中形成了热情高涨的学习氛围。

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西藏公学先后分三批组织2100余名师生奔赴平叛斗争前线。平叛结束后,参加平叛的学员留在当地参加工作,成为西藏建设和民主改革的重要力量。

为适应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1965年4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西藏公学更名为西藏民族学院,7月1日,学校举行了挂牌仪式。

学校更名后在当时又经历了撤销再恢复的挫折。

1971年,根据相关决定西藏民族学院迁入西藏办学,校址最终选定在林芝八一新村觉木山下一片开阔的乱石滩上。这里海拔2900米左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只是这里房无一间,掘地三尺尽是卵石。但我们认定,只要勤恳开拓,要不了多久,这里一定会变成一所最美的高等学府。

在黄沙漫卷、满目苍凉的乱石滩上建校址,修校园、造菜地、自行设计施工建造教学实验电站,就这样又劳动、又教学,一干就是两三年。

图为1973年杨生寅来到西藏八一新村觉木山下 受访人供图

在不断的发展中,西藏自治区党委报经中央批准,西藏民族学院继续在内地办学,新筹建的西藏林芝新校址改建为西藏农牧学院。

西藏农牧学院在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的基础上,经过七年的筹建终建成,昔日的乱石滩变成了一所西藏的高等学府。

1985年,西藏自治区党委任命我为西藏农牧学院院长。

 

图为学校筹建阶段解决了全院两千多人的教学和生活用电的微型水电站 受访人供图

学校建起来了,要想把西藏农牧学院建成真正培养建设社会主义新西藏优秀人才的摇篮,困难重重。学院的师资力量老化严重,有的是中专学历,有的是半路出家;图书馆资料少得可怜,一个图书馆仅有不足五万册书;缺少符合藏族学生实际的各科教材,老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学院没有教学规章制度和学生学籍管理规定等问题,成为我们办好西藏农牧学院的严重阻碍。


图为学校初步建成,学院领导和部、处、系级干部在大门前的合影 中排右四为杨生寅 受访人供图

在三年的时间里,开讨论会、办实验室、到西藏自治区各主管部门征求意见,到内地兄弟院校取经,得到了大量第一手资料,经过反复讨论确立了具有西藏特色的办学指导思想;采取就地培训和选送内地进修,提高现有教师的素质;增加教学设施和仪器设备、增加图书数量;在加强思想教育基础上,建立健全了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

学院的建成和迅速崛起,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西藏自治区很多领导也到学院视察和指导工作,对农牧学院的工作表示充分的肯定,有的还为学校的进一步发展给了很大的帮助。

1987年夏天,我感到身体有些不适,再加上休假时间已到,学校党委决定让我回内地休假。回到咸阳就去检查身体,经检查我的心电图显示有心肌缺血症状,血压也有些高,遂决定住院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打针输液症状有所缓解就出院了,过了一段时间病情又复发,就这样反反复复。眼看休假时间结束,我也惦记学院的很多工作,就动身进藏返校。到成都后病情加重再次住进了医院,经过半月的治疗,病情已有好转,但医生仍不同意我出院,我只好不顾医生的反对办了出院手续登上了进藏的飞机。

到达拉萨贡嘎机场下了飞机也没有太大的不适,在坐车返校途中顿感胸闷气短,憋得我非常难受,我快速将备好的氧气用上,同行的同志劝我乘机返回成都治疗。

返回成都治疗病情也不见好转。从此,我就跟医院打上了交道。

患病以后我已经意识到不能再进藏了。因此,我数次向西藏自治区党委提议,早日给西藏农牧学院任命新的院长,以免影响工作。

1992年组织批准我正式离休,那时候我已经整整60岁了。从1948年参加革命工作,1956年奉调进藏工作,在西藏一干就是36年。

我有30多年没去西藏了,如果身体条件允许的话我真的好想西藏看看。

(中国西藏网 记者/旦曲 贾华加)

 

【个人简介】

生寅,男,汉族,河北省赵县人,1932年11月24日生。

1948年,在河北赵县参加工作。

1956年,奉调入藏工作。

1957年,调往青海省财政干部学校为西藏办学,1958年调至陕西咸阳西藏公学工作,先后任政治老师、班主任、宣传组组长、系主任。

1972年奉调二次进藏,筹建西藏民族学院林芝分院,担任财会系主任兼党总支书记。

1978年,西藏农牧学院成立,先后任系主任、 教务处长、副院长、院长(正厅级)等职务
  1992年离休
 

】【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37266威尼斯官网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1、37266威尼斯官网网所发布信息由原创信息、转载信息构成;
2、凡注明信息来源为37266威尼斯官网网的信息为本站原创信息,其版权为37266威尼斯官网网所有;
3、凡注明信息来源为其他媒体的信息为本站转载信息,37266威尼斯官网网不对其观点的正确性和内容的真实性负责 。
版权所有©2015 威尼斯37266(中国)有限公司官网-BinG百科NO.1 地址:陕西咸阳市文汇东路6号 邮编:712082 制作维护:网络信息技术中心
备案号:陕ICP备16001070号-1     您是第位访客
招生电话:029-33755799(本专科)   029-33755387(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