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6日,民族研究院邀请四川旅游学院校长王川教授作题为《近代西藏地方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研究:以昌都为例(约1800—1959年)》的学术报告。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任晓伟教授主持报告会,民族研究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学院相关领域专家和研究生到场参加。
王川以“三交史”基本概念为切入点,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大量翔实的史料和长期的调研材料,从入居过程、原籍来源、地域分布、人口规模及入居原因等方面具体阐述了近代汉族入居昌都的过程;将近代入居昌都的汉族分为军人、商人、农人、牧人、匠人、舌人等六大种类几十个社会职业,从“山陕商人”为主的贸易群体从事商贸活动、学藏语、穿藏袍,吃酥油糌粑,以及族际通婚、“陕西会馆”“云南会馆”“川主庙”“孝义会”“孙膑会”等主要汉族社会组织,阐述“三交”的丰富内容;并从关公崇拜、丹达山神崇拜、瓦合山神崇拜最为显著的民间信仰,阐述了近代入居昌都汉族的精神生活。
王川认为,“三交”是理解中国社会发展史的一把钥匙。近代入居昌都的汉族,已经成了当地世居民族。他们与当地定居的回族、纳西族等,与当地藏族和睦共处,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共御外侮中,从事着多项社会生产,对昌都社会的商业、饮食结构、娱乐习俗等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不仅丰富了西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最终奠定的一个缩影。研究近代西藏昌都汉族的社会生活,挖掘“三交史”大量基本史实,构建共同“历史记忆”,对于推动西藏近现代民族史、社会史等领域的研究,深化拓展区域社会史、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形成发展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互动环节,现场师生与王川教授进行了热烈交流。最后,任晓伟教授以不同学科学术对话的形式作精彩总结。本次讲座以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为主线,主题鲜明、内容具体生动、现场讨论热烈,是一场十分精彩的学术活动。
(文、图:刘庭玉/审核:陈鹏辉/编辑:陈庆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