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民族研究院邀请中山大学人类学系郭立新教授作主题为《大禹治水史影综考》的学术讲座。讲座由民族研究院余小洪副教授主持,学院相关专业师生到场参加。
郭立新教授首先指出,大禹治水传说并非创世洪水神话,两者在洪水起因、拯救方式、洪水前后世界变化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夏王国的历史性问题上,郭教授赞同历史化的神话与神话化的历史并存的观点,认为应从时空维度和直接证据出发,探究大禹治水事件的历史性。关于大禹治水的时代及背景,郭立新教授结合五星聚天象推算和文献记载,在深入分析“三苗”、尧舜时代以及4.2ka气候事件对大禹治水时代的影响基础上,认为大禹治水处于全球气候动荡时期,极端异常事件频发,社会震荡、转折、迁移和重组,研究大禹治水要关注复杂的社会环境。关于大禹时代的社会背景,郭立新教授通过对“九州”概念的深度剖析,认为其源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的稻作农业社会,并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成为表征社会共同体空间意象的指称。同时,他提出大禹治水范围应局限在相对独立的自然和文化区域内,由此推测治水事件可能发生在具有超强地位的政治实体中。关于大禹治水地望的争论,郭立新通过考古资料和自然环境资料的深入考辨,认为长江中游水势浩大、湖泊众多,且大型稻田耕作系统的创建等情况与传说中大禹治水的社会背景高度吻合,这一区域最有可能是大禹治水之地。关于英雄大禹的文化属性,郭立新教授认为,大禹治水故事源于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中游的农耕文明,大禹是长江中游石家河区域产生的英雄。这一认识为深化大禹治水的文化源头提供了新的视角。
此次讲座吸引了众多对大禹治水感兴趣的师生参与,现场学术氛围热烈。民族研究院王文轩副教授作总结,指出本场讲座郭立新教授分享了长期从事“大禹治水”研究的新心得,为进一步深化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视角。
(文:鄢然/图:颜志伟/审核:陈鹏辉/编辑:付慧莹)